【概述】
藏醫(yī)金針療法是用金屬制成的針、刀等銳利器械,刺入人體的一定穴位和部位,排除體內積液、膿血、痞塊、異物及病邪的一種治療方法。在藏醫(yī)經典《四部醫(yī)典》中專書一章,對金針穿刺療法從器械、穴位、方法、效果等方面詳盡論述。14世紀,藏醫(yī)北派強巴·南杰札桑及南派舒卡,年姆尼多吉等很多歷代藏醫(yī)名家,均對此術有詳盡敘述?!端牟酷t(yī)典》頭、頸、上下體腔及四肢創(chuàng)傷治法各章中,對人體血管分布,神經走向及臟腑等器官的位置都有詳盡的描述。并具體指出人體骨胳、肌肉、淋巴等處的兇險位置。公元12世紀,著名藏醫(yī)昌狄,班旦措吉著的《解剖明燈》,從親自解剖尸體實踐中,繪制出較詳細的人體解剖圖。這些為金針等外科手術療法奠定基礎。據(jù)載,吐蕃王朝赤松德贊(公元?~797)時藏醫(yī)的手術療法十分發(fā)達。信譽藏藥網(wǎng):然而,在當時消毒術十分落后的情況下,手術失敗是常事,佛教認為切割肌體、血流皮破的手術與本門教規(guī)格格不入,后來也就逐漸消亡了。
【療法介紹】
一、工具
青稞頭針,用于心、肺、關節(jié)、腎臟等疾病。蛙頭刀,用于剔除肝、脾、大小腸的疾病手術。彎刀,用于剔除四肢疾病。矛頭針,用于挑除四肢膿液。尖鋒扦子,用于頭部穿刺??招耐茴^扦子,用于穿刺心包積水。戴勝鳥嘴樣扦子,用于穿刺胸部膿竅,引出膿液。筆尖針,用于穿刺水腫和排氣。養(yǎng)麥頭銅針,用于剔除眼翳。工具皆用上好鋼或銅,巧匠精工制作,頭細尾粗,全長6橫指。
二、穿刺部位
全身共有121個穴位或部位。其中心臟穴位有23個。從乳頭6胸椎左右各1 寸3口,為命穴,主治命脈被隆、寒癥侵入。第6胸椎左方直向飛檐之中間,穿刺主治命隆。前身,天突穴向下2寸(也有3寸說法)再向左右1 .1 寸處為渡鴉眼,渡鴉眼向外1寸到上肋中部為“果欠”穴(2口)。“果欠”穴向下到下肋中間為"果羌"穴(2 口)。此5個穴位為肺、心、肝穴,穿刺治體上部氣聚集、心扭阻、胸腔脹滿、呼吸急促等癥。
肺部穴有22個:與肩腫骨并排的肋骨的左右即第7胸椎向左右3寸及此穴上下方1 寸3口,共6口,治母肺痞瘤病。左右腋下方1 寸和2寸、3寸處即為上、中、下肋骨3穴,共6穴,主治肺飛檐--母肺肋的痞瘤病。前胸兩邊有5條肋骨,各肋骨縫隙中央,有4穴,左右共8個穴位(也就是說,乳頭外側1橫指處向上1 橫指和從此穴向內1 寸又向上:寸處;從此穴又向內1 橫指又1 分處向上1 寸處;從此穴又向內1 橫指又1 分處向上1 寸處),皆為子肺穴,主治子肺痞瘤。背部的肺穴是第4、5胸椎各向左右1 寸3口,共6穴,主治隆、培根侵入子肺之疾病。
黑白橫隔膜穴即第8胸椎(有說3口的),主治吐酸水,胃肝不適癥。另外,此穴直對的前胸處穿刺亦有效。
肝和脾的穴位:共1 4個,其中前身有8穴,后背6穴。乳頭向下2寸即橫隔膜處(此下方肋骨與胸骨相接點各有4處,之間有3個空隙),向下1 寸處、2寸處、3寸處各1 穴。右邊的第1 穴治胃與肝之間的痞瘤癥;第2穴主治肝臟下部的痞瘤癥;第3穴主治肝臟下端痞瘤癥。左邊第1 穴主治胃、脾之間的痞瘤;第2穴主治脾下部痞瘤:第3穴主治脾下端痞瘤。背部,第9、第11胸椎各左右3口,主治隆、培根侵入肝、脾的寒性疾病。
腎臟穴位:第14椎(即第2腰椎)左右1寸3口,為腎黑脈穴。再向外側1寸為腎種穴。再向外側1 寸為腎脂穴。從椎尾至黑大肌1 卡長(伸開拇、食指的長度)是髖骨眼,或從腎種向下6橫指即為髖骨眼。髖骨眼向四邊各1 寸,加髖眼共5穴。另外,在小腿和大腿兩外側皺紋處是脾臟黃水為主的黃水下落2穴,共21穴,穿刺,主治腎寒風、黃水充斥。腎脂和腎種兩穴處,易患腎痞瘤病。若摸到硬塊發(fā)痛,即可確診,穿刺排除。
胃部穴位:胃部固定穴有9個,還有2 個可以穿透的穴位(從前身一直穿透到后背)和第12胸椎,共12個穴位。9個胃部穴為劍突端下1 寸及其左右各1寸3口,是劍突穴。再向下1 寸,左右各1 寸3口為痞瘤穴。再向下1寸,左右各1 寸3口為等火穴。胃穴中央向左右各2寸處為穿透穴,2口(若肝臟腫大時,不能穿刺此2穴,以免傷著肝臟)。胃部穴位,主治胃痞瘤等。
大腸穴位:共有5個。臍左右1寸為大腸下穴,主治培根隆和寒邪侵入大腸。再向左右各1 寸,共2口,為大腸痞瘤穴。第16椎(即第4腰椎)。
小腸穴位:共有7個。臍下1 寸,左右各1 寸3口,為小腸上穴。再向下1 寸,左右各1 寸3口,為小腸下穴。第17椎(第5腰椎)。
子宮穴位:第13椎(即第1 腰椎)、第15椎、共2穴。主治子宮痞瘤,龍寒癥引起的不孕。
睪丸穴位:小腹下部從髖骨眼量1 寸處為下軀的分穴,2口和第18椎穴,共3穴,主治睪丸腫脹、寒性尿頻、尿閉等四肢穴位:四肢的12個大關節(jié)各有1穴,共12穴。這12處與上述的2髖骨眼,若被黃水充斥,則可穿刺到骨頭或可穿透。
三、分類
金針分熱寒兩類。熱金針有3種:將刀針加熱穿刺,主治瘰疬、炭疽、癭疣、膿腫等;穴位火灸后再穿刺,懷疑穴中有膿包,可以探明,有則排除;先將刀針加熱穿刺后再火灸,主治瘰疬、炭疽、陳舊瘡傷、痞瘤等。寒金針有3種:刀針不加熱穿刺,主治腎性水腫及眼朦朧癥、膿腫;刀針不加熱穿刺,之后穿刺處火灸,主治潰膿、關節(jié)聚水;刀針不加熱穿刺,之后用冷石子、冷水噴激,主治肌肉麻木、熱性腫脹、頭部滲黃水、熱性痞瘤、陳舊熱癥等。一般穿刺要先火灸再穿刺,之后又火灸,療效更佳。
四、穿刺的姿勢 患者兩腿盤坐,兩手自然置于膝蓋上面,挺直端坐在墊褥上。醫(yī)生在助手協(xié)助下施行穿刺。胃部穿刺于飯后,助手用膝蓋頂住患者后背,醫(yī)者在前行術。頸部穿刺,患者膝蓋與手掌著地,臀部放在兩腳根,胸部抬高,頸稍彎曲。心臟穴位穿刺,患者將兩手上臂貼緊于肋下,下臂伸開,兩腿盤坐,雙手抓住小腿,背靠柱子。髖骨眼穿刺,患者直立扒在墻上。膝蓋、肘關節(jié)處穿刺,須將腿、手臂伸直。
五、穿刺方法 總的方法是醫(yī)者右手拇食指緊夾住針刀離尖端半橫指處,左手拇食指按住穴位,刺針。然后右手抓住針刀的腰部,直入肌肉一青稞粒長,可穿透皮膚,再入半橫指到達肌肉,逐漸深刺。針刀是否到達骨頭或臟腑,須從醫(yī)生的感覺。手刺程度、病人表情三者觀察判斷。
具體的方法有直進,可用于頭、脊椎、少腹等部位的穿刺;橫旋,可用于穿透皮膚和肌肉而不碰及臟腑,如對肝、脾。腎臟等臟腑的穿刺。下刺,即刺穿皮膚后,針刀尖直向下方刺入,用于頸部,肺、心臟、劍突穴3處。上刺,即刺穿皮膚后,針刀尖向上方直刺,用于等火穴、小庫(膿包、胸腔空虛間)處,以探找膿點。十字形,刺穿皮膚后,針刀尖向上下左右刺入,用于胃部中間的痞瘤穴和尋找膿點。穿透法,用于胃下穴,犏牛眼(前、后身可以穿透的部位,如鴿子穴及大腿肌皺紋處等)。子不傷母法,用于胸腹部位,不傷及五臟六腑。母不傷子法,用于易發(fā)兇險部位的病癥,如拔除眼翳。心包積水、肝痞塊、腎痞塊,凡是臟腑器官外皮隔膜內膿水充斥成包,皆用此法。
總之,皮肌要硬刺。肌肉柔軟進針要快。觸及骨頭有阻礙感,須在骨間刺入。胸腹部位,穿透胸腹腔后徐徐隨針刀自然進針,注意力凝注于針刀,若出現(xiàn)好象觸及到什么東西而不能進針的感覺和患者面色有變化,發(fā)出呻吟時,是針刀已到位的征候。否則,還可小心進針。另外,感覺到進針不暢,有間歇現(xiàn)象也還可緩緩少許進針,直到患者不能耐受時,立即停針。針刀快要接近心臟時,患者若出現(xiàn)神志不清、發(fā)顫、翻白眼、針刀突突跳動,即要停針。其他臟器進針若出現(xiàn)上述情況,也要立即停劊。穿刺心包積液,若出現(xiàn)針刀回頂現(xiàn)象,證明已達心包,這時須立即向患者面部噴激冷水,令患者憋住呼吸;再進針一橫指便能刺破心包排水。針刀觸及肺葉時,患者出現(xiàn)鼻孔張開,微有咳嗽。觸及肝、脾時,出現(xiàn)欲嘔吐。流口涎。觸及腎時,出現(xiàn)腎臟疼痛,腎脈欲離開感覺。出現(xiàn)上述情況,再不能繼續(xù)進針刀??傊?,針刀快接觸臟器時,出現(xiàn)針刀被回頂感覺,猶如蛇入鳥巢,雛鳥誤認為是母鳥移動身體靠近一樣。但是,肝脾腎三臟無特殊的躲避、回頂現(xiàn)象,務須謹慎。腑器有躲避現(xiàn)象,猶如簾子被風鼓動一樣。此時進針要慢,否則進之過快過猛,來不及躲閃,有傷及腑器的危險。胃部進針刀,先要穿透外側薄膜,薄膜與胃壁有1 橫指的空隙,當針刀達到胃尖時,出現(xiàn)微硬的感覺,但是有時肝臟腫大占去胃的部位,誤認為是胃進針會釀成危險,務必謹慎。當針刀穿透胃壁,會有空蕩感覺,進針順暢。大小腸進針,當穿透肚皮后,針刀有觸及粘物、時進時阻的感覺,達到腸內出現(xiàn)欲吐疼痛的癢現(xiàn)象。針刀觸及任何痞塊會有碰到硬物,刺痛,患者發(fā)出呻吟等現(xiàn)象。對于新生的痞塊,用針刀割斷其周圍的接線;對于陳舊痞塊則要刺破痞塊后,服藥排除。對于膿、腹水、氣聚集等,穿刺可以直接排除。對頭、四肢的關節(jié),穿刺時不要觸及骨頭。對脊椎兩旁肌肉穿刺,針刀可進入1 分深后,根據(jù)肌肉柔軟、進針通暢等感覺只進針四橫指,不能再進。否則危及生命,觸及臟腑。四肢的穿透法是關節(jié)縫隙中進針刀,緩緩用力直到穿透為止。
六、術后處理
術后,擦干凈膿、黃水、血漬,嚴格消毒。術后2--3 天,出現(xiàn)熱癥,如發(fā)炎、腫痛等,則以《四部醫(yī)典》擴散傷熱一章要求處理(恕不贅述)。臟腑的要害部位若有被針刀刺傷者,按治療臟腑創(chuàng)傷一章要求處理。術后不久便產生零星龍者,用火上放柏枝炒面等物熏刀口,在四肢掌心等隆穴,用肉豆寇與酥油拌和涂擦。飲以藏糖制的酒和骨湯等有營養(yǎng)飲食,甚至要在隆穴火灸,以抑壓龍勢的方法處理。刀口出血是受冷的結果,可用墻上垣衣。炒青稞等熱熨。水痞瘤破裂、擴散于腑器和肌膚、關節(jié)、脈道等,出現(xiàn)腫脹者,用四味或八味石榴散。黃花杜鵑配制的方劑等,內服熱性方劑,或用排除水腫方劑、灰藥、鐵棒錘加骨湯方劑等干黃水藥物治療。
【療法評析】
一、適應癥 一切隆病、培根病、寒癥、不消化癥、痞瘤、腹水。氣聚癥、肌肉麻木腫脹,壞血、黃水、膿、關節(jié)積水,藥物醫(yī)治無效的其它疾病,均可用金針穿刺治療。
二、禁忌癥 年邁體衰、小兒、意志薄弱者,不聽醫(yī)生囑咐者,肝臟、脾臟痞瘤慘漏的熱水,,熱性痞瘤擴散,心臟等五臟六腑受外傷擴散或熱性病余留者均不能施木。另外,血、赤巴引起的一切熱癥,特別是危及生命的脈、脂肪、臟腑的兇險部位,禁用金針穿刺。
三、優(yōu)缺點 金針穿刺能抑制隆勢,增強胃火,破痞瘤,助消化,化解培根和隆聚集,消腫,排黃水、膿血、腹水等。但是,如果不懂得穿刺的適應癥是哪些,金針就無法施治,不懂得禁忌癥是哪些,也無法施治,反而會產生副作用,甚至出現(xiàn)危險。金針工具的形狀、長短、銳鈍等不合適,穿刺姿勢不當,也就無法獲得效果。不懂得具體的穴位,在無穴位處穿刺,骨頭會阻之。不懂金針的分類,容易誤診。不懂方法,不能避開兇險部位。總之,全面掌握金針療法,才會有效,不致于發(fā)生不測。
四、注意事項 金針穿刺要特別注意死兆。死兆有觸及疾病的死兆,觸及要害的死兆及誘發(fā)零星隆的死兆。前兩者講穿刺法時已講過,特別是觸及脈道要害,麻木疼痛,必須立即停針;誘發(fā)零星隆時,患者出現(xiàn)打呵欠、吐逆、顫抖、四肢翻轉等,必須慎重。
五、原理探討 金針法功能有兩種。一種功同中醫(yī)針法,通過針刺固定穴位,刺激經絡,使氣血通暢、經疏絡通,改善和增強人體免疲功能,達到治病目的。一種是通過穿刺,排出體內積水、膿血,刺破痞瘤、氣聚集等,達到治病目的。